浪费 
 | 内容 
 | 原因 
 | 对策 
 | 
 
 
生产过剩的浪费 
 | ①生产过多  
②生产过早  
③妨碍生产流程  
④成品库存、半成品库存增加  
⑤资金周转率低下 
 | •与顾客交流不充分  
•依赖个人经验和思维方式制订的生产计划  
•人员过剩•设备过剩•大批量生产  
•生产负荷变动  
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问题(如产生不合格产品、发生机械故障等)  
•生产速度提高 
 | •与顾客充分沟通  
•生产计划标准化  
•均衡化生产  
•一个流程  
•小批量生产  
•灵活运用看板管理技术组织生产  
•快速更换作业程序  
•引进生产节拍(tacttime) 
 | 
 
 
不合格产品的浪费 
 | ①原材料的浪费②开动率低下  
③检查的浪费  
④用户索赔而引起的企业信用低下  
⑤库存增加  
⑥再生产的浪费 
 | •对于可能产生不合格产品的意识薄弱  
•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产品质量  
•检查中心的管理检查标准不完善(特别是功能检查)  
•教育训练体制不健全、顾客对于产品质量要求过多、缺乏标准作业管理 
 | •产品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的  
•坚持贯彻自动化、现场、现货、现实的原则  
•制订培养相关意识的对策  
•通过不断问“为什么”的对策,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 
•引进预防错误的措施  
•确立产品质量保证体制  
•使改善活动与质量体系(ISO9001)有效融合 
 | 
 
 
待工的浪费 
 | ①在反复作业的过程中,标准作业管理不完善  
②监视  
③表面作业  
④停工等活  
⑤机器设备、人员等有富余 
 | •生产工序流程不合理  
•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产生了问题  
•停工等活、等料待工  
•表面作业  
•设备配置不合理  
•在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能力不平衡  
•大批量生产 
 | •引进均衡化生产、生产节拍的概念  
•努力使生产工序流程合理,发现浪费  
•U字形配置  
•快速更换作业程序  
•再分配作业  
•禁止停工等活时的补偿作业  
•生产线平衡分析  
•认清表面作业  
•安装能够自动检测到异常状况并且自动通知异常状况的装置 
 | 
 
 
动作上的浪费 
 | ①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  
②生产率低下的动作 
 | •机器与人的作业不明确  
•毫无意识地实施了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  
•生产布局不合理  
•培训不充分 
 | •生产工序流程化  
•U字形设备配置  
•对生产率低下的动作加以培训,并且贯彻落实  
•善于发现和消除表面作业  
•活用标准作业组合表  
•根据是否会产生附加价值研究相应对策 
 | 
 
 
搬运的浪费 
 | ①在不同的仓库间移动产品和转运  
②空车搬运  
③搬运的产品有瑕疵  
④空间的浪费使用  
⑤搬运距离和搬运次数  
⑥增加搬运设备 
 | •欠缺“搬运和寻找不是工作”这一观念  
•生产布局不合理  
•活性指数低  
•与生产顺序组合时,研究商讨不足 
 | •培养不要搬运的观念  
•确定最佳搬运次数  
•U字形设备配置  
•小容量化  
•活用各种搬运方式(豉虫搬运方式等)  
•成套搬运零件  
•提高活性指数 
 | 
 
 
加工本身的浪费 
 | ①为不必要的工序和不需要的作业增加人员和工时数  
②生产率低下  
③次品增加  
④按照过去的习惯操作,不加改善 
 | •生产工序设计不合理  
•作业内容分析不足  
•对人和机器功能的分析不完全  
•处理异常停止的对策不完善  
•TPM不完善  
•夹具工具不完善  
•标准化体制不完善  
•员工技术不熟练•缺乏原材料 
 | •改进以往习惯操作方式  
•解决现场主义问题  
•研讨检查方法•使生产工序设计合理化•运用夹具工具  
•人工智能化(引进机器人)  
•生产自动化  
•贯彻标准作业  
•研讨原材料对策  
•完善设备故障经验处理方案  
•培养技术熟练的TPM作业人员 
 | 
 
 
库存的浪费 
 | ①成品、半成品库存积压  
②库存管理费用(仓库和搬运设备的折旧费、维修费、搬运费、税金、保险费、投资利息、损耗费、老化费等)  
③产生库存是掩饰过多问题的结果 
 | •均衡化生产体制不健全  
•多准备些库存是交货期管理(出货准备)所必需的意识  
•设备配置不合理  
•大批量生产  
•提前生产  
•在等活时产生的富余生产人员 
 | •与顾客充分沟通  
•培养针对库存的意识(只生产能销售的产品)  
•生产工序流程化  
•贯彻看板体制,将物品和信息一并运送  
•使生产工序中的问题无限接近为零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