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lproof是一种防呆的有效方法,起源于日本公司,本质上,它和我们了解的防呆是没有多大区别的, 
只是叫法不同而已,但是日本公司和某些韩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特别优秀,并且值得我们借鉴, 
 
现在就我所知,写出来,供大家参考: 
 
在日韩公司,有一种提法:把员工当傻子去管理. 这种看似鄙视员工智商的说法,其实并非字面理解那么简单. 
所谓把员工当傻子,并不是瞧不起员工的智商,而是员工在大量重复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出错的几率会 
比较大,这种出错的几率随着劳动强度的上升和作业时间的增加,会成倍的提高. 
 
对于公司来说,这是非常可怕的.因为员工的随机性错误无法提前预知,每次错误的形式和状态也不尽相同. 
在这样的背景下,foolproof管理方式就产生了. 
 
这种管理思维的中心含义就是:人是最不可靠的,要通过制作JIG,降低对员工操作技能的要求,减少不必要的多余思维和 
动作,最大限度的降低员工的出错概率.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. 
 
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:有一家电子公司,某个检测工位的检测方式是用示波器探头接触产品的两个触电,示波器显示 
一个数值,小于20即为合格.这样的一个检测方式,在很多人看来是没有问题的,可是偏偏却发生了问题. 
在员工长期大量作业时,有时候明明大于20的时候,员工也会判定为合格.这是因为思维惯性导致员工在大量的小于20 
的合格判定之后,突然出现一个不合格的,员工的思维意识无法立即调整.这不是员工责任心的问题.因此单靠教育和 
培训是无法杜绝的.于是这个公司想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,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,接了一个发声的零件.如果检测 
结果小于20,就会发出嘀的一声,但是如果出现大于20的不合格数值,就会发出一个很长的刺耳声音.这样,这个工位 
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错误. 
 
我们可以分析一下,首先,如果用眼镜看数值后在判断,相对于听声音,对员工的技能要求是高的,同时看到数值,在判断 
是要经过"看数值,对比标准,判断合格"这三个思维步骤,而听声音只需要两个思维步骤"听声音,判断合格". 
少了一步思维,也就降低了员工在思维上出错的概率. 
 
因此像foolproof这样的管理思维,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.通过微小的调整和制作一些简单的JIG,可以非常有效的放错和防呆! 
 |